找到相关内容235篇,用时1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常随佛学得大自在——喜读《喜悦人生》系列丛书

    虽慧不能了”。秦孟潇居士对禅学、对佛法,有深入的研究,有深切的了知,所以在《喜悦人生》系列丛书中,通过许多禅门小故事,生发出“此法即心,心外无法:此心即法,法外无心”的微言大义来,深契佛法义理,让我们...

    觉 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10864027.html
  • 天台佛学本性

    学人领悟到一念三千的奥义,就知心外无物,心外无法的道理,从而契证心性实柏之哩。  二、三谛圆融与一心三智的体认认识论  如果说一念三干是天台宗哲学的理论前提,那么三谛圆融则为这一理法的具体引申。天台...

    胡晓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65164774.html
  • 佛教对精神文明道德的意义

    五派十宗,三藏十二部,八万四千法门,无非是传授心外无法,法外无心的“心地法门”,开演“万法唯心造”的道理,只有正心诚意,懂得“心”的人,才能“安心”和善用其心,洞察社会各种现象的成因、规律、和对治方法...

    潘宗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533269872.html
  • 佛教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道德“软实力”的重大意义

    才是一切国家建设、精神文明、和谐社会的基石,它将影响国民素质,经济发展,国家形象,和国力盛衰。   佛教经过二千五百年辗转流播,在中国演变成五派十宗,三藏十二部,八万四千法门,无非是传授心外无法,...

    潘宗光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33770575.html
  • 弄巧成拙

      弄巧成拙   ◎秦孟潇   弄巧成拙   在法眼诸弟子中间,要以天台德韶是为杰出了。当他在通玄峰庙中任方丈时,曾写有一首偈子,意境甚高:   通玄峰顶,不是人间;   心外无法,满目青山。   据说这首偈子赢得了法眼的赞美。也许这偈子正答覆了法眼的老师罗汉所提出“石”和“心”的问题。显然石头绝不会在人的心中,或眼中,但也绝不会在人心之外,离开了这个世界。   和德...

    秦孟潇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7280194951.html
  • 禅净双修

    离开不沾不碍的妙有境界,尚有十万八千里,我们把一切事物执以为实,不能空观,所以不是妙有。妙有,是从真空裏所反射出来的一切现象、一切的能见所见。阿弥陀佛的极乐国土,本在心内而不在心外,因为心外无法。但心外无法并不表示净土没有修的价值,要注意的是,修行的态度要从真空裏建立妙有。修学佛法的最大关键在於空有不碍,从而产生中道义,禅门大德昕用的功夫也是这一点,所谓「神通与妙用,运水与担柴。」只要到达了一定的...

    李杏邨教授讲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85163888.html
  • 三自性与唯识中道义

    而了别唯心所现,即心外无法,唯识所现。  所谓中道义:中道,是不落二边,就是离开二边的极端邪见,是一种不偏于任何一方的中正道。  唯识宗所谓的中道是唯识中道,如《解深密经》等所说,远离空有二边而完全...谈及的最极理趣,也是佛法最终引导众生趋向最极妙果——非空非有的中道思想。  故《成唯识论料简》云:“深密等经说一切法唯有识等,心外无法遍计所执无;内识非无依他圆成有。遍计所执无故我法俱遣,依他圆成有故...

    妙相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4273539.html
  • 启世禅言:禅林宝训(奇书必读)

    义者误慧命。 ◆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槃性。性即是心,心即是佛。 ◆坛经者,人人皆知出于曹溪,而不知曹溪出于人人自性。人人皆知经为文字,而不知文字直指人心。心外无法,法外无心。 ◆大道本来平等,...究竟解脱,不能观者永处沉沦。 ◆但求一席安心地,谁与龙蛇论是非。 ◆终日不离一切事,不被诸境惑,名自在人。 ◆但悟一心,更无少法可得,此即真佛。 ◆言下便自认取本法。此法即心,心外无法,此心即法,法外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2244376806.html
  • 略说四部见解

    的,就无法安立业果不虚假,因果不爽,前后世无法安立,也无法安立解脱及决定胜。这是针对佛法的初学者,能对业果前后世生起真实坚固的认定而安立的。 心外有境是如何存在的?例如色法在眼识见到色法时,色法...如有方分即可再分解,破除自主现起的相,自然破除心外有境的安立。如果不了解细微的缘起法则,有方分也很难安立,但是破有部及经部,是很有道理,二部就无法反驳。这在世亲菩萨的唯识二十论中,破除无方分微尘,安立...

    林耿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62541968.html
  • 紫柏真可禅学思想之研究

    就心的主观意义而言;若就客观意义而言,心与万物之间的关系则是: 一心不生,万法无咎,人物交辏,本来廓如也。 心外无法,何法非心?心本妙物而无累也,妙则泛应曲当,无累则超然而无待也。[注11] 所谓“一心不生”之心,当是指根尘虚妄之心;而“心外无法”之心,即是前文真常心之谓。故心与物之间的本然状态,是一种二者交辏,且廓然无碍的相对关系。同时真可也强调,在物与心的宾主关系下,心本能泛应万物而超然...

    范佳玲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21746872.html